(通讯员 屈杭丽 周婧)在希望的田野上,科技与生态正谱写着一曲和谐的共生乐章。7月10日,新利体育党委副书记尹小华、院团委书记付雪娇和新利体育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员来到了湖北省石首市长安村。在长安村党支部赵文龙书记的带领下,实践队员深入田间地头与智能化育秧基地,实地探寻"鸭蛙稻"生态种养模式,见证科技如何为现代农业注入绿色新动能。
田野交响曲:"鸭-蛙-稻"的生态智慧
石首市的"鸭蛙稻"模式是一个经过科学设计的微型生态系统,核心在于利用生物链实现"一田多收、一水多用"。稻田为鸭、蛙提供栖息和觅食场所,而它们则扮演田间"卫士"角色:鸭子吃掉稗草等杂草并疏松土壤,青蛙专门捕食害虫,共同减少了对化学农药的依赖。
这一创新实践获得官方认可,《"鸭+蛙+稻"一种两收绿色种植技术》在2023年荣获湖北省乡村振兴实用技术大赛二等奖,成为荆州市唯一获奖项目。

科技最前沿:从精准防控到智能育秧
在长安村基地,科技元素无处不在。田间精准防控系统包括性诱捕器和风吸式杀虫灯,专门应对七八月份随季风迁徙的稻飞虱,同时智能监测设备实时收集田间害虫数据。室内育秧基地则实现了全自动一体化,从分盘机、育秧机到叠盘机的流水线操作取代繁重人工。智能探头24小时监测棚内环境,工作人员通过观察秧苗"吐水"等现象判断健康状况,实现人机协同管理。

发展之路:政策扶持下的坚韧与突破
赵文龙坦言,推广初期曾面临重重困难,特别是第二年三月一场罕见大雪压垮了大量设施,合作社背上沉重债务。正是在政府资金扶持和社会援助下,他们才渡过难关。这份坚守换来丰硕回报。2025年5月,央视CCTV13《在希望的田野上》用5分钟篇幅报道了石首“鸭蛙稻”模式。同年6月,石首市因四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创新被列为全国生态综合补偿重点区域,累计兑现横向补偿资金2.74亿元。
模式之思:两种发展路径的比较
赵文龙结合多年基层工作经验,向实践队员深入阐释了乡村振兴的路径抉择问题。他指出,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通过"集体占股+村民入股"的产权结构,虽然产业培育周期较长,但能形成”土地流转保底收益+合作社分红+就近就业”的复合型增收渠道,惠及更多的农户。而企业承包经营模式虽能在短期内实现规模效益,但村民除每亩的固定地租外,仅能通过临时务工获得零星收入,实际参与产业发展的深度不足。这两种模式的差异折射出基层治理的核心命题——如何在追求发展速度的同时构建包容性增长机制,既要有经济账的效率思维,更要算好民生账的公平考量。
结语:党群同心,共绘振兴画卷
此次实践为青年学子揭示了乡村振兴的深层逻辑:当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当科技赋能遇见绿色理念,当干群同心共绘蓝图,沉睡的乡土便焕发惊人能量。石首“鸭蛙稻”模式的蓬勃生机、智慧农田的精准脉动、非遗工坊的文化新生,都在诉说着一个真理——乡村振兴从不是单线叙事,而是系统思维下组织力、创新力、凝聚力交织的协奏曲。这些扎根大地的生动实践,既丈量着理想与现实的距离,更标注着通向未来的坐标,终将让"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愿景在每寸土地上生根开花。

(审核 尹小华 编辑 王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