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丁双成 刘卫娟)4月7日下午,新利体育第12期求实导师学术沙龙在农科楼3071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活动围绕“玉米逆境生理”与“作物育种技术”为主题开展了学术交流,通过主题报告、师生互动讨论等形式开展深度交流,共同探讨学术研究前沿与未来发展趋势,现场学术氛围浓厚。
本次活动中,邹华文教授通过系统地梳理解析玉米对非生物胁迫响应的总体机制,详细介绍了非生物逆境胁迫的感知与Ca2+离子信号形成的关联以及对参与该过程中的蛋白质因子的特性提出了新的见解。同时,勉励研究生多读文献,指出理解逆境信号在植物体内的传导途径和逆境响应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在理论上和生产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随后,刘卫娟副教授和丁双成副教授分别对干旱、高温等非生物逆境胁迫响应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及抵御机制进行介绍,帮助学生梳理玉米干旱、高温等胁迫响应的前沿知识脉络,并分享了自己在玉米耐旱和耐高温研究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与进展。王宏伟副教授针对玉米抗旱基因挖掘方法,比较了全基因组关联(GWAS)、eQTLs和MR等分析方法,并基于方法解释玉米抗旱的遗传基础以及鉴定到的重要抗旱位点。王俊教授针对我国大豆产业"卡脖子"难题,对大豆育种技术从1.0到4.0进行了详细地介绍,分享了如何缩短育种周期以及大豆群体建构等方法。最后,张丙林副教授从生产角度对作物群体结构及物质生产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作物群体对作物产量的重要性,并从多个角度分析如何调节群体与个体的关系以达到优良的群体生产结构。各位导师从各个角度进行了深入浅出地讲解,在场师生与汇报人展开热烈讨论,现场气氛活跃。

本次求实导师学术沙龙展现了作物逆境生理实验室在玉米逆境、作物育种和作物生产等领域的多元探索,浓厚的学术气息为不同课题组、导师、学生搭建了有效的沟通桥梁。老师分享自身求学和研究经历,给出学习建议为研究生课题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对学院进一步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推动育人模式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审核 苏奇 编辑 王研)